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与实践》2024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学习与实践 学习与实践杂志
2024-09-04




 本 期 目 录 


0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体系:战略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作者:杨  威  谭文伦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场逻辑、存在形态与实践指向

作者:齐道新  闫方洁


02数字社会


●技术执行的结构整合:数字化监督体系运行的逻辑分析

作者:董石桃  范赛果


●人工智能体执法并承担执法责任的可能性

作者:宋华琳  唐  曼


03政治与法律


空间政治学视角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再组织化

作者:徐卫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内涵与实现进路

作者:高  晟  徐  明


●金融稳定视域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与存款保险基金的衔接

作者:高小雯


04经  济


移民网络与我国OFDI绩效提升——基于上市企业海外子公司数据分析

作者:刘再起  彭思远  吴  斯


基础设施分形对超大城市规模边界的影响

作者:陈  进  樊志宏


05社  会

专题:互助养老


“个体家庭化”视域下的中国互助养老

作者:向运华  许  诺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助养老——内驱力、定位与发展走向

作者:魏  蒙  杜  鹏


06文化与历史


“新青年”的身份书写与角色塑造——基于《新青年》的文本考察

作者:秦  飞  邓纯余


●从“黄炎之后”到“炎黄之后”:早期话语中炎帝身份的转变

作者:刘全志


●互动与转向:明清学术流变之下的书院教育——以湖北书院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裴晓雷



 本 期 导 读 


杨 威 谭文伦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体系:战略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其内在的科学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与价值依据,具有定位立标、领航定向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体系确立了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目标,定位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总体目标,并明晰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具体目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体系是战略目标、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是文化建设历史定位、现实定标、未来定向的统一,是文化发展繁荣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是中华文化复兴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文化建设

齐道新 闫方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场逻辑、存在形态与实践指向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立足中国自身、破解文化争辩、演绎未来趋向的主体性文明叙事,在文明的反思与抉择中生成以唯物史观中国逻辑关切现代文明的理论范式。基于不同时空坐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呈现出三种不同存在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展现其实然存在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趋向擘画其应然存在形态,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复归方式通过弥合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呈现其过程形态。新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始终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全面与协调的关系,不断推进文明实践的系统谋划与现实展开,开创一种全新现代文明的超越性构建方式。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自信 文化使命

董石桃 范赛果 

技术执行的结构整合:数字化监督体系运行的逻辑分析

摘要:数字化监督体系构建本质是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内在逻辑可概括为“技术执行的结构整合”。通过剖析广发集团“大监督平台”案例发现,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嵌入可以实现对领导干部廉洁风险动态监督和对权力运行全过程、实时监督。在实践上,消除信息壁垒、增加部门合力、强化主体责任是技术得以实施的前提;从基本结构看,技术嵌入监督治理推动信息整合、职能整合、制度整合;从内在逻辑看,信息共建共享是信息整合的必由之路,职责扩展是职能整合的关键环节,责任落实是制度整合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数字化监督体系 国有企业权力监督 数字反腐

宋华琳 唐 曼

人工智能体执法并承担执法责任的可能性

摘要:人工智能体执法正成为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表现,将会对以人的行为作为逻辑底色而建构的法律秩序形成冲击。人工智能体或许可以拥有有限的法律人格及有限的责任能力,并为一般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但却可能面临执法权行使正当性与执法能力不足的困境。因此,人工智能体不适宜执法或行使公权力,只能承担事务性公务,其执行公务引起的责任可由人工智能体自身、供应商以及行政机关共同承担。

关键词:人工智能体 执法主体 执法责任

徐卫华

空间政治学视角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再组织化

摘要: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再组织化实践及其形态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政治学视角出发,可以发现,权力(权威)既是某种再组织化形态空间生产的主导逻辑,也是其他各类再组织化形态空间生产的背景性或支撑性逻辑,而资本、权利与技术则基于权力(权威)这一背景性逻辑,经由不同的实现方式建构出吸纳-整合型政治空间、规划-引领型流通空间、沟通-参与型生活空间、服务-治理型公共空间、联谊-交流型虚拟空间五种具有不同价值诉求的空间形态。当下优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再组织化空间,应考虑:从“权力”到“权威”,重构空间运作逻辑;从“工具”到“价值”,重建空间价值诉求;从“封闭”到“开放”,重塑空间互动格局。

关键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再组织化 空间政治 空间治理

高 晟 徐 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内涵与实现进路

摘要:新时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对我国法治提出了更高要求。法治价值是法治的精神内核,是决定法治走向和法治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法治价值的系统视阈下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的三重价值内涵,以及社会主义法治价值对于中外传统法治价值的超越,有助于理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实现进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价值 法治价值内涵 法治精神

高小雯

金融稳定视域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与存款保险基金的衔接

摘要:建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和存款保险基金衔接机制,提升金融稳定维护能力,是当前立法所须直面的命题。目前,两种基金的衔接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面临法益价值衡量缺位、权责边界规范欠缺、配套保障机制失灵的衔接困境。立法亟需确立系统性风险底线原则、市场优先原则的价值顺位,补足两种基金功能定位、衔接标准、使用顺序的法律规范,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决策、信息机制共享的配套保障。

关键词:存款保险基金 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金融风险治理

刘再起 彭思远 吴 斯

移民网络与我国OFDI绩效提升——基于上市企业海外子公司数据分析

摘要: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如何持续推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平稳发展、量质齐升已成为重要研究议题。移民网络由于其特有的文化血缘纽带与经济功能,能够显著减少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实施主体海外子公司所面临的外来者劣势,进而影响其绩效。基于我国上市企业海外子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移民网络对海外子公司视角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对于非国有企业海外子公司和采用独资模式的海外子公司,移民网络对其绩效的提升作用较为显著。具体而言,移民网络能够通过帮助海外子公司获取组织合法性中的规制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即减少东道国与母国之间制度法律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并降低信息不对称来促进海外子公司绩效提升。基于此,应加强移民网络维护管理,并通过建立海外在线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加强我国海外子公司与移民网络的联系,进而提高海外子公司绩效。

关键词:海外子公司 经营绩效 移民网络 组织合法性 信息不对称

陈 进 樊志宏

基础设施分形对超大城市规模边界的影响

摘要:基础设施分形是超大城市规模边界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分形理论的城市发展模型分析发现,基础设施分形从人口异速增长、社会系统熵增和社会网络结构改变等方面,对超大城市规模边界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型基础设施正替代传统基础设施,成为决定城市规模边界的核心要素。当前,应顺应科技革命趋势,加速推进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实施全周期、数字化治理,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重塑超大城市规模边界。

关键词:基础设施分形 异速生长 城市规模边界 超大城市

向运华 许 诺

“个体家庭化”视域下的中国互助养老

摘要:“个体家庭化”关系事实下,中国互助养老行动实为基于“家庭化”的“去家庭化”,即不同家庭之间的互助交换。基于结构二重性的质性研究发现,在家庭权利义务与社会人情互惠规则共同作用下,亲-子-孙三代家庭成员及其资源嵌入互助养老,产生连带效应和结构效应,实现互助养老的福利自生产。连带效应中,主互惠诱发连续互惠和示范互惠,促使互助养老从两个家庭延展至多个家庭;结构效应中,老年照料对家庭的亲密介入,拉动互助关系“拟家庭化”,既引发家庭资源变化与家庭关系调整,也引发家庭内外的社会网络共享,对互助养老福利生产产生赋能和羁绊双重效用。此外,家庭加持会改变个体在互助养老网络中的位置,增能产生聚集组织效应,减能产生下降甚至边缘化效应。

关键词:互助养老 家庭化 去家庭化

魏 蒙 杜 鹏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助养老——内驱力、定位与发展走向

摘要:当前中国互助养老存在着内在驱动力不足、定位与发展方向不够明晰的问题。通过剖析几类主要的互助养老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发现在党建引领这一内在驱动力之外,各类互助养老模式有其独特的驱动。为了进一步深入挖掘互助养老的内在驱动力,持续激发老年人的“互助”动能,明确互助养老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提出坚持党建引领、重构社会文化支持体系、营造社区熟人环境、构建互助养老的分层次发展模式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互助养老 养老模式

秦 飞 邓纯余

“新青年”的身份书写与角色塑造——基于《新青年》的文本考察

摘要:《新青年》通过编读往来的方式,建立“先生期待”与“学生崇拜”之间的身份关联,借助“非孝”“破家”“立人”等青年发展议题的策划与传播,引导青年开展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主体身份等不同层面的思想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进步青年的集体身份认同,塑造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青年形象。《新青年》杂志办刊过程中建立和形成的“书写-阅读-交流”机制在塑造青年身份群像,引导青年从文本走进现实、从理论走向实践,自觉担当时代青年角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透过《新青年》杂志的历史与文本窗口,其设置青年话语议题、调适青年发展张力、搭建青年交流平台、培养青年革命精神的经验和做法,是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的重要借鉴。 

关键词:《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 青年身份 青年角色

刘全志

从“黄炎之后”到“炎黄之后”:早期话语中炎帝身份的转变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身份在中国早期话语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在炎帝身份转变的四个阶段中,春秋时期的炎帝逐渐分化为具有盛德的炎帝和被黄帝征伐的炎帝,前者往往被视为炎帝本人,且在时间上先于黄帝统治天下,其后与神农合体,上升为“三皇”,并与黄帝组合成前后接续的定式;后者则逐渐被贴上无道、反叛的标签,以至被视为非炎帝本人,而是炎帝后裔或其他人。炎帝身份的转换与分化,深层原因在于华夏大地族群融合的客观进程,其中蕴含着华夏地区文化自觉意识的丰富和提升,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基石。

关键词:炎帝 黄帝 族群融合 身份认同 共同体意识

裴晓雷

互动与转向:明清学术流变之下的书院教育——以湖北书院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书院教育与学术流变息息相关。明中后期开始,随着传统学术发展的流变,在心学、理学的竞争中讲学日渐兴盛,湖北书院也逐渐发展壮大。乾嘉时期,考据学兴盛,湖北书院教育和学术主潮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清末,随着内忧外患的现实危机及经世思潮的兴起,张之洞积极改革以两湖书院、经心书院等为代表的湖北书院的教育内容,讲授经世实学,大力宣扬西学,以培养实用人才,最终促使传统书院转变为新式学堂。

关键词:理学 心学 考据学 湖北书院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阅读)
01  《学习与实践》2024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02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作者:罗永宽 郁熠铭)

03  合作的解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执行过程的政社关系 | 公共管理(作者:杨宝  殷小娟)

04  从通用计算到偶然计算:理解算法的历史性与生成性 | 数字社会(作者:于成)05  找回“公民的激情”:公众参与的理性后果与情感转向 | 政治(作者:贾双跃)

06  基因编辑的民法伦理边界 | 法律(作者:吕群蓉)

07  女性地位与经济增长:一个理论框架 | 经济(作者:田艳平 姜奕帆)08  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中的偏向与规制——以ChatGPT为例 | 数字社会(作者:周茂君 郭斌)

# 推荐栏目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栏目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数字社会
政治
经济
法律
公共管理
社会
文化
新闻与传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习与实践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